国
际
劳
动
妇
女
节
在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投身、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进程中,77779193永利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们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创新力量!
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去一年上科大女性科研工作者的部分代表性创新成果,祝所有科研女神节日快乐!
*各单位内成果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SPST
姜珊
7月,开发用于选择性离子筛分的多孔有机笼薄膜
物质学院谢琎团队与姜珊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多孔有机分子笼CC3、用于锂硫电池的离子筛。该材料可用作商业隔膜上的超薄(300 nm)涂层,在选择性筛分锂离子的同时阻挡多硫化物,相应复合隔膜可使电池在500次循环后仍有每循环约0.04%的低容量衰减率。该成果发表于Nano Letters。
刘巍
孙兆茹
10月,在摩尔石墨烯体系的摩尔声子和奇异电荷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物质学院刘健鹏团队和孙兆茹团队合作,在转角双层石墨烯摩尔超晶格体系中的摩尔声子和奇异电荷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揭示了魔角双层石墨烯中全新的低频摩尔声子,发现了声子不稳定性在魔角双层石墨烯中产生新奇的电荷序的现象,有望对摩尔二维材料异质结体系中的声子和电声耦合效应的研究带来重要的启发和指导。相关成果发表于Nano Letters。
于平
4月,创新制备高产率与高自旋三角烯三聚体
物质学院于平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王世勇团队合作,首次发现通过脱水反应可在金表面实现超高产率的三角烯三聚体制备,并验证了产物结构的高自旋特性。研究团队探索了包括炔烃环三聚和表面脱水反应在内的两种合成由苯环和三嗪环连接的三角烯三聚体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可制备出三嗪环连接的三角烯三聚体,并同时具有超高的化学选择性。这一方法显著提升了三角烯三聚体表面制备的产率和质量,加深了对高自旋结构中的磁性相互作用的理解,为未来实现基于三角烯的二维高自旋网络和碳基的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材料选项。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详细新闻:
翟晓芳
7月,揭示锰氧化物超薄膜磁各向异性的“水遁术”
物质学院翟晓芳团队与上海纽约大学、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国家标准计量局(NIST)等团队合作,制备出大面积且无裂纹的自支撑锰氧化物薄膜,并将其转移至硅衬底后开展磁性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经水浸泡后,原先外延薄膜中显著的磁各向异性在厚度为几个纳米的自支撑超薄膜中竟消失了,自支撑薄膜表现出多方向软铁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和居里温度也同时提高。为解密磁各向异性的“水遁术”,研究者通过多种实验表征和理论计算方法,揭示了锰价态的分层模型。通过采用水溶牺牲层工艺,自支撑超薄膜表面的氢离子掺杂可对整个薄膜的磁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产生异于外延薄膜的功能特性。该成果发表于ACS Nano。
刘巍
杨楠
孙兆茹
4月,联合团队在固态锂金属电池负极界面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发现
锂离子电池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常规锂电池采用的易燃有机液体电解液却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固体电解质不易燃,相应固态锂电池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锂电池。在各种固体电解质中,石榴石型Li₇La₃Zr₂O₁₂(LLZO)氧化物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率、宽电化学窗口和对锂金属的高化学稳定性而备受关注。美中不足的是,LLZO固体电解质的高电极-电解质界面阻抗和低临界电流密度 (即锂枝晶刺穿固体电解质层的最高电流密度,CCD)严重阻碍了其在固态里金属电池的发展。物质学院刘巍组、杨楠组和孙兆茹组组成联合团队,系统研究了LLZO和金属锂界面化学对锂润湿性、界面阻抗和临界电流密度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于平
孙兆茹
7月,首次表面合成锯齿六角石墨烯
物质学院于平、甄家劲和孙兆茹三团队合作,首次在金表面上成功合成C144锯齿形边缘的冠状六角烯分子,揭示了其电子性质并分析了其芳香性,为进一步合成和研究具有多自由基性质的锯齿形边缘的冠状六角烯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探索它们在新型碳基自旋器件领域的应用前景。该成果发表于ACS Nano。
详细新闻:
/2022/0721/c1006a709382/page.htm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SLST
戚炜
杨扬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SIST
毛奕婕
张玉瑶
12月,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取得突破
为解决解剖学正确角色生成的问题,信息学院虞晶怡课题组、张玉瑶课题组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王旭东团队合力构建了一个同时对脸部外表面与内部头骨建模的系统,构建出符合解剖学规则的参数化(Parametric)人脸生成模型SCULPTOR。可运用照片人脸模型等素材,通过对头骨、脸部几何形状和脸部外观进行联合建模,生成高质量和有特色的面部细节,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调整角色相貌。同时也可根据骨骼形状推测角色的相貌,做物理模拟,甚至将两个角色融合。相关成果被ACM SIGGRAPH ASIA 2022大会接收为Technical Paper - Journal Track并受邀作报告分享。
详细新闻:
创业与管理学院
SEM
范筱萌
3月,发表消费者对于免费产品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
创管学院范筱萌与合作者发表论文探讨消费者对于免费产品的反应,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消费者对于免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附带成本”的高低,比如去商店和排队所花的时间成本、使用新药物的身体风险等。如附带成本较低,零价格将提升消费者需求,出现零价格效用;而如附带成本较高,零价格可能会起到反效果,即降低消费者需求。研究还通过实证指出,附带成本也会随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变化。使用新开发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讲存在较大风险;而使用较成熟的产品风险较低。因此零价格对于较成熟产品的促销具有优势。但对于全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免费试用其实是有反效果的,非零低价是更好提升消费者接受全新产品的促销手段。该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详细新闻:
杨锡怡
3月,研究揭示中小企业集群有效促进共同富裕
创管学院杨锡怡团队与合作者研究发现,由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能显著提高当地的农民收入,并降低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不平等。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乡镇地区涌现出来的产业集群,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了绝佳的工业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与外出打工相比,产业集群提供的工业就业机会更加“平等”,年纪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健康状况不佳的农业人口也能加入到工业生产中,从而降低了当地农村的收入不平等。该成果发表于World Development。
人文科学研究院
IH
刘禹汐
11月,跨国史研究领域法文专著正式出版
人文科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刘禹汐的法文专著Les Relations Québec-Chine à l’heure de la Révolution tranquille(《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魁北克关系》)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项研究关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与法语加拿大地区的民间交往,注重对国际关系中的民间参与因素的梳理与探讨,特别分析了前期民间交往如何为后来的官方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免疫化学研究所
SIAIS
白芳
11月,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PROTACs降解药效预测方法
免疫化学研究所白芳研究员联合信息学院高盛华研究员、免疫化学研究所前助理研究员杨小宝博士设计了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DeepPROTACs,可根据靶蛋白、E3连接酶和PROTACs的结构预测所设计的PROTACs分子的降解药效。DeepPROTACs不仅为PROTACs的设计提供了一种高通量筛选方法,更为AI与药物发现的融合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详细新闻:
杨异凤
邹燕
4月,揭示miRNA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新作用机制
免疫化学研究所姜标/杨异凤/刘佳研究团队与生命学院邹燕团队合作,通过交叉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发现位于前体miR-27a(pre-mir-27a)上的功能性突变位点rs895819(C/T)与双相情感障碍具有相关性。rs895819能影响成熟体miR-27a的表达量,而miR-27a通过调控重要的神经发育基因NCAM1来实现这种关联作用,该研究为miRNA在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该成果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
详细新闻:
iHuman研究所
iHuman Institute
华甜
水雯箐
4月,GPCR自激活机制研究为抗癌药物研发带来新契机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组、赵强研究组联合77779193永利iHuman研究所水雯箐研究组在孤儿受体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了两种黏附类GPCR(adhesion GPCR)ADGRD1和ADGRF1分别与G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三维结构,并开展了深入的功能相关性研究,首次阐明这类孤儿受体自发激活的分子机制,为研究该类受体的信号转导机理和未来的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
详细新闻:
徐菲
数学科学研究所
IMS
葛淑菲
6月,在基因突变对大脑结构的影响领域取得创新性进展
数学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葛淑菲与维多利亚大学Yin Song博士,Farouk Nathoo教授及西蒙弗雷泽大学Jiguo Cao, Liangliang Wang教授合作,在基因突变对大脑结构的影响领域取得创新性进展,通过建立空间贝叶斯模型,引入克罗内克积表示基于脑成像获取的不同表型间的空间相关性,从而更加准确的揭示基因突变对大脑结构的影响。该成果于Biometrics正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