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我们的生命里,
无疑会有很多个夏天,
但没有哪一个,会如今夏。
当年,怀揣着最初的梦想
来到上科大
“立志 成才 报国 裕民”的育人理念
激励着一代代上科大人奋斗拼搏!
而今,即将踏出校园,
我们期望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
在这个毕业季,
我们暖心推出
“毕业生的故事”系列,
真实记录同学们
在上科大的韶光年华、
奋斗历程、
师生情谊、
感悟心得,
愿有前程可奔赴,
亦有青春可回首。
祝福上科大的各届学子
坚守初心 踽步踏歌
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
我们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方逸凡
“
77779193永利2023届本科生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 (毕业高中:天津耀华中学)
毕业去向:
康奈尔大学生化与分子细胞生物学项目 全奖PhD
兴趣爱好:
摄影,旅行,文学,电影,艺术,心理学,哲学,历史,文化比较
获得荣誉:
2019-2020 77779193永利 优秀学生
2021-2022 77779193永利 三好学生
毕业寄语:
高瞻远瞩,至少要有一个计划。
我永远无法忘记第一次在活细胞成像中观察到“具触手的颗粒”这一结构和其运动方式的那个时刻。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在我的认知里,没有见过报道中有描述过类似的结构和运动模式。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只不过我不是站在地图的边界,而是站在人类认知的边界。如果说游戏是通过故事和艺术同游戏制作人对话,那么科研就是和这个“世界游戏”的“制作人”的间接对话。
触手颗粒的运动模式,白色箭头所指为颗粒,黄色箭头所指为触手末端
“制作人”制作的、名为“生命”的探索解谜游戏包含无数的谜题,而我拥有一些参与游戏的道具:化学试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染料和荧光蛋白、分子生物学元件拼搭起来的遗传学工具、抗体、质谱、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等。我使用这些道具来解决科学问题,每做出一步就会获得一点点针对好奇心的“通关奖励”,也会获得超出人类已有认知的答案,再沿着这个答案包含的线索继续解谜。这个过程其乐无穷,就像在与“制作人”博弈,总有一天我要知道他的全部秘密。
受激辐射损耗STED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图源自分子影像平台公众号
第一次在受激辐射损耗(STED)超分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蛇网状结构的那一刻,我双手抱头、瞳孔放大,惊叹于其结构的巧妙:“解释得通了,一切都能解释通了。”
在用荧光漂白恢复FRAP实验测定细胞蛇的生物物理动态性质时,我发现其结构是高度动态的,但是恢复方式与所有已知的胞内蛋白聚合模型不符,究竟为什么细胞蛇的荧光恢复速率会在这个区间?其荧光恢复模式又该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直到我们对活细胞进行了超分辨成像才得到解答。
“如果紧密的结构无法使得游离的蛋白进入,液态结构又无法观测到扩散,网状结构无疑是最佳的设计,组装-解聚的动态平衡发生在‘网’的亚结构‘线’上,网也足够松散使得游离蛋白可以进入。”
在上科大学习时期,所做的这些科研探索,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让我乐此不疲寻找科学奥秘,不断攻克难关,挑战我的认知极限。
超分辨显微成像下人源CTPS细胞蛇的网状结构
细胞蛇网状结构的模式图
我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立志成为一名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那时的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件事是值得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那会是什么?干一番事业是为了赚很多钱吗?然后呢?好像有钱之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内心又会陷入到极大的空虚之中。是为了快乐吗?那就要做最快乐的事,什么工作才是最快乐的呢?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14岁的我认为好奇心的满足才是我所追求的人生至乐——通过科研这个途径,我能够亲手获得最新鲜、刚刚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知识,而最纯粹、最保真的新知识能以最快速度填补我内心犹如黑洞一般贪婪的好奇心。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制定计划的习惯,计划着如何一步一步寻找国际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科研的意义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好奇心,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帮助到更多的人,为社会造福。在疫情期间担任志愿者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人类现有的知识面对传染病和其他疾病还是螳臂当车,而我作为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当时的贡献还很微薄。如果我的科研成果有朝一日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痛苦、恢复健康,那将是无量功德。从那时起,我对于科研的认知除了“有趣”,也在逐渐追求“有用”。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才体会到大一学习时胡霁教授对我的教诲:“科研的追求是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只要看到患者摆脱痛苦,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如果没有上科大的平台,我很难在求学道路上到达如今的平台和获得丰盛的学业成果。感谢曾精心指导过我的所有上科大老师,是他们的谆谆教诲,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成长。
入学之前就已听说刘冀珑教授的研究风格很别致。他不会盲目追求热点,而是在自己专精的领域深耕,是一个踏实做科研的“学院气”科学家。同时,他也积极地运用新的技术方法,研究风格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记得2020年暑假,我计划加入学校的一个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当时我尝试给他写信,期望加入他的课题研究。没想到刘老师立即回复,并邀请我到实验室面谈。初次见面,刘老师便向我详细介绍了课题组的概况、各个研究项目的开展进度。之后,刘老师对我的研究方向、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对我的关照和培养无微不至,让我备受感动和鼓舞。此外,胡霁、孙博和沈伟教授在我申请博士项目的时候也给予了很大帮助。
同样要感谢我的师兄张子恒,他是我在上科大的良师益友。在实验室,我们之间的科研交流,不仅仅限于基础实验,任何对科研的想法、不懂的技术、新奇的问题,我们都有过深入的探讨。作为博士生,虽然他的工作很忙,但对我的求教不厌其烦地倾囊相授、细致讲解。其他课题组成员、分子影像平台的各位老师也对我给予过指导,共同讨论科学问题。现在回首看来,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获取的学科知识和经验不亚于课内所学。
2021年夏,课题组合影
更多请点击
生命学院本科生利用超分辨成像揭示细胞蛇动态网状结构
撰 稿 | 方逸凡
编 辑 | 王梓遇 严静雯
排 版 | 杨润康
责 编 | 高 瑄 管舜瑛
今天“分享”“点赞”“在看”了吗?